天津自闭症机构儿童的康复现状
2021-09-18
天津自闭症机构康复现状
目前我国自闭症诊断工作处于“三缺”状态:
缺乏统一诊断标准;
缺乏掌握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;
缺乏清晰的干预路径。
我国自闭症康复工作的现状为干预体系不健全、民营机构众多、效果有限,方式以全天对自闭症儿童进行隔离式的训练为主,少有机构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,由于专业知识短缺,资金不足,场地不够等限制,导致干预质量低,规模小,管理不够规范。
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方法,这些康复机构很大一部分是自闭症儿童父母自己筹建的,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,康复效果欠佳。其中比较规范、有一定规模的机构也是数量有限。
即使这样仍供不应求,有一半的孤独症儿童需要排队等候才能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,只有不到1/3的孤独症儿童在3岁前就开始接受康复训练,而有1/5的儿童直到6岁才开始接受训练。
自闭症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缺乏,现有康复人员学历参差不齐,专业分布不均衡,以幼儿师范专业为主,特殊教育与医学相关专业相对较少。根据相关报告,中国现有自闭症康复教师只能覆盖百分之1.3的人群,剩下百分之98.7的人群尚无法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。2013年,教育部本科教育目录调整,正式建立“听力与言语康复学”本科专业,到目前为止大概有13所医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。目前在岗治疗师万余人,亟需大量有儿童语言障碍诊治经验和资质的治疗师。
2019年4月2日,我们将迎来12个世界自闭症日。
普及对自闭症的认识任重道远,确保自闭症儿童或是怀疑自闭症的婴儿获得早期的诊断,并开始有效的早期干预和训练是挽救这些“孤独”的宝贝们有效的方法,这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,更多还有赖于大众这一疾病认识的觉醒和深入!